閻若璩(163..." />
閻若璩(1636—1704年),字百詩,號潛丘,祖籍山西太原,客居江蘇淮安。主要著述有《古文尚書疏證》、《困學記聞》等。閻若璩以考據(jù)學名家,主要貢獻是考訂晚出《古文尚書》為偽作。閻若璩承前人遺緒梳理《古文尚書》疑案,潛心數(shù)十年,撰成《古文尚書疏證》一書,得疏證128條。他就史籍所載《古文尚書》篇數(shù)、鄭玄注《古文尚書》篇名,以及梅本《古文尚書》內(nèi)容、文句等,引經(jīng)據(jù)古,一一指出其矛盾之處,揭出東晉晚出本作偽依據(jù)。由于閻若璩此書在考據(jù)學上的貢獻,江藩撰《漢學師承記》冠之為卷首,尊他為清代考據(jù)學開派宗師。
胡渭(1633—1714年),原名渭生,字朏明,晚號東樵,浙江德清人。主要著作有《禹貢錐指》、《易圖明辨》、《洪范正論》等。胡渭的考據(jù)學成就體現(xiàn)在易學上。清初,黃宗羲作《易學象數(shù)論》,黃宗炎作《圖書辨惑》,毛奇齡作《河圖洛書原舛編》,駁宋易圖書派之非。胡渭采眾家之長撰《易圖明辨》對宋易進行系統(tǒng)批判。他認為,《易》“無所用圖”,不必區(qū)分“先天”、“后天”。對于《系辭》說的“河出圖,洛出書”提出質(zhì)疑,認為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不是作《易》本旨,因此治《易》不可拘泥。他還把伏羲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之《易》視為一脈相承,指出:“九圖乃希夷、康節(jié)、劉牧之象數(shù),非《易》之所謂象數(shù)也?!盵16]強調(diào)朱熹《周易本義》所冠的九圖與陳搏、邵雍、劉牧諸圖不是圣人之《易》,不過是先天之圖罷了。由此他主張先天之圖與圣人之《易》應分道揚鑣,離之則兩美,合之則兩傷,力圖還《周易》之本來面目。胡渭《易圖明辨》一書對宋易圖書說進行徹底批判,開清代漢易復興之先河。